隱形奶油陷阱 董氏調查:土司、冰淇淋最騙人(轉貼)
-
▲董氏基金會調查市售奶油產品發現,同樣叫「奶油」,成分卻大不同,容易藏陷阱。
不挑奶油產品,一樣不知不覺把「隱形奶油」吃下肚!董氏基金會今(19)天公布最新調查結果發現,包括土司、餅乾、冰淇淋等食物,民眾多不知道其中含有奶油、或者以為是用「乳脂」奶油製成,其實在成本考量下,多以動植物混合奶油製成,成分和民眾想像大不相同,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、中風、高血壓等風險。
董氏基金會去年年底與師範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學生合作,調查市售37件奶油產品,其中只18件是純動物性奶油,且發現市面上不論原料、加工方法,所有產品竟都叫做「奶油」,導致消費者不易辨識,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下肚的是什麼,呼籲主管機關盡快完善相關標準。
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副主任陳醒荷表示,說到「奶油」,多數民眾都直覺認為是「牛奶脂肪」加工製成,但是實際上調查市面上的產品,可以發現種類五花八門,依型態可分為塊狀、乳狀,依成份來源分為動物性、植物性以及動植物混和3類,為避免造成身體負擔,一般並不建議吃奶油,因為奶油通常屬於飽和脂肪,且無論奶油的來源是「動物性」或是「植物性」,過量攝取皆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調查發現,民眾常誤認植物性奶油不含膽固醇,沒有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疑慮,其實植物性奶油為經過「氫化」處理的人造奶油,氫化過程中會產生反式脂肪,即使改良過的技術,最後成品不含反式脂肪,仍會產生較高的飽和脂肪,兩者皆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、中風、高血壓等風險。
陳醒荷指出,市售植物性奶油為了模擬天然牛奶製品的風味以及適口性,往往會添加牛奶香料、煉奶香料或是使用奶粉,甚至摻入動物性奶油,以及膠質和乳化劑,成分十分複雜,然而標示上仍然以植物性奶油作為品名,所以吃素的消費者常誤買混和動物性成分的植物性奶油製品。
http://www.nownews.com/n/2015/01/19/1579385
(中央社記者龍珮寧台北19日電)植物性奶油較健康嗎?董氏基金會表示,奶油種類多但標示不清,植物性奶油經氫化且添加色素、安定劑等,含飽和脂肪,易有心血管疾病危險。
董氏基金會今天舉辦「奶油和你想的不一樣!種類內容要看清,一不小心會買錯」記者會,並發布37件奶油產品調查,包括動物性奶油18件、植物性奶油12件、動植物混合奶油7件。
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副主任陳醒荷表示,很多民眾都認為奶油是牛奶脂肪,相較於動物性含乳脂肪,多數人認植物性奶油不含膽固醇不會引起心血管疾病,而選購植物性奶油,但並不見得。
陳醒荷說,董氏調查看到多數奶油性產品的產品名都沒有標示清楚,常以「奶油」混稱,植物性及動植物混合奶油應以「人造奶油」標示,雖然不含動物性膽固醇,但成分不如動物性奶油單純。
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主任陳明汝表示,動物性奶油來自動物,而植物性奶油屬於人造,透過氫化讓液態植物油穩定,因為常需添加色素、香料、乳化劑、安定劑及抗氧化劑等。
陳明汝說,動物性讓民眾憂膽固醇,而植物性經過加工後,會有更多添加物疑慮,氫化會產生反式脂肪,有些標示零脂肪奶油則是透過改良技術,雖然不會有反式脂肪,但飽和脂肪是相對高。
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,除了一般奶油產品外,外食族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接觸「隱藏性奶油」,如玉米濃湯、義大利麵的白醬、牛奶鍋、焗飯、燉飯、泡芙、塔、蛋糕、冰淇淋等,民眾食用時都應注意。
健康風險部分,許惠玉說,飽和脂肪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、中風、高血壓;反式脂肪和卵巢相關疾病、阿茲海默症、不孕症、易怒、心血管疾病等有關。
她建議奶油適量或從天然植物油獲得,減少人工添加物攝入過多而影響健康,購買時也應看清標示成分,同時呼籲政府機構應建立完善標準,供消費者選用。1040119
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奶油種類多標不清-食多易傷身-040644255.h
留言列表